(以下文純屬個人觀察的現象,並不代表本人或全法國人的意見)
2009年底,某立委偷情的新聞幾乎占據台灣所有媒體的版面,而他也向全民道歉,成為大夥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。
我不免思索著同樣的新聞若是發生在法國,會造成如此軒然大波嗎?會有人因此向全國人民道歉嗎?如果詢問法國人對此事的看法,恐怕會出現驚訝不解的表情而回答說:「有那麼嚴重嗎?」為什麼兩國的反應會有如此天壤之別呢?我想有下列幾項因素吧!
首先,當然是法國男人。很多法國人認為「出軌」是屬於個人的私事,沒有必要讓大家都知道。他與妻子感情如何?與誰偷情?實在是用不著別人來關心。記得前法國總統尼卡拉薩柯奇在他宣布離婚的前兩週,接受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採訪。當記者問到他有關他與當時的夫人西西莉亞的婚姻狀況時,薩柯奇很不高興地回答說:「我如果有什麼話要對西西莉亞說,我也絕對不會在這裡說!」並丟下一句話:「再見!我要走了!」便離開現場。姑且不論此舉是否得宜?不過,我們卻可以看到尼卡拉薩柯奇對於自己私領域的態度與作為。
很多法國男人並不認為出軌必須「招認」,更不須對全國人民鞠躬道歉。「招認」意味著「認錯」,他們不覺得出軌有什麼錯,更沒有所謂道德上的問題,避口不談並不是因為他們感到羞愧,而是由於他們謹慎處理。
就連對外遇的對象也要很「忠誠」。其實很多法國小孩,從小對外遇這種事就習以為常。我有個法國朋友的弟弟才八歲,但他爸爸並不知道兒子已經知道他有情婦。有次兒子在接他爸爸的電話時,一開口就笑笑地問候︰「Comment allez-vous?(您好嗎?)」他爸爸起初還很高興反問孩子:「什麼時候這麼有禮貌?居然會用『您 (vous) 』這個詞?」結果兒子低下聲音回答說︰「我不是說『您』,我是說『你們』啦!」(法國的vous一字可當「您」也可當「你們」。)
再來,在法國人眼中,出軌並非男人專利。有關這方面的文章、電影、小說不勝枚舉,從「包法利夫人」到「秘密(Le secret)」,皆描繪了女人對出軌的心理與情慾。電影甚至以「背叛的愛會上癮,越禁忌、越迷人」做為標語。其實在法國離婚的案例中,女性移情別戀的比率也不低。
有次我法國朋友Annabelle說:「我父母已離婚,父親也再婚了。」在場有個日本女生皺著眉頭說︰「妳媽媽好可憐喔!」Annabelle卻搖搖頭回答說︰「一點也不可憐,當初是她先和別的男人跑掉的!」
接著是法國女人對兩性不同的認知,與因應出軌的態度。一位法國女心理學家兼作家瑪麗絲法洋(Maryse Vaillant),在她的書《男人、愛情、忠誠》中提到:「女人在年輕時,會傾聽自己的渴望,也可能會有不少的伴侶,並理解性與感情是可以分開的。但是,當她們成為人妻時,就不再隨性了。」而男人呢?她又指出:「『忠誠』對於男人而言,就是忠於契約,忠於諾言。」的確,男人即便出軌,也還是認為自己忠於契約﹙我沒有要離婚﹚、忠於諾言﹙我永遠愛妳﹚。
對男人而言,出軌與婚姻根本是兩回事,毫不相干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男人可以在與情婦共度春宵後,仍能泰然自若地回家睡覺。許多面對男人出軌的女人,可能永遠也不了解從出軌的男人口中吐出的「但是我愛妳」。但是法國女人非常了解男人,明白「夜不歸營」並不一定意味著拋棄家庭。當她們遇到男人出軌時,所感受的是「無奈」,但理智上卻是「可以理解」,甚至了解出軌的男人,根本不會真正感到抱歉。
最後,法國人對婚姻的看法,他們對於外遇不感到意外,對於離婚更不感到大驚小怪。曾經有個法國同學Pauline告訴我說:「在小學時,若有同學父母離婚,別人會嘆口氣說:『怎麼會這樣!』在國中時,若有同學父母離婚,別人會安慰說:『這正常啦!』在高中時,若有同學父母還沒離婚,別人會驚訝地問:『妳父母是怎麼辦到的!?』因此,在我的法國朋友中,多的是有同父異母,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姊妹。
法國人就是能夠做到在愛的時候,愛得死去活來;當對方出軌時,理解對方;當對方變心時,坦然面對;當非得離婚時,也能趕快擁抱新的生活~
這真的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做到的~
喜歡歡迎分享或按讚喔~
能夠理解法國人的感情觀,其實真的覺得活著,忠於自己才是最重要的.
值得學習
在台灣,我遇過一個男士,與前妻相伴11年但無法放下
所以,外國人的豁達成全,值得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