搭地鐵時,常見到遊民一進地鐵,說類似的開場白:「您們好,我今年52歲,失業,我有兩個孩子要養,我需要您們的幫忙,即使是一張餐券、一張地鐵券,我都會很感激的。」可能是大家對於此場景與話語熟悉,一般遊民說完繞了一圈,仍沒有得到半個銅板。
那天,我見到一位大約50幾歲的遊民,一進來後,報完自己的名字Dominique後,開始緩緩道出他內心的痛苦、法國行政效率的不彰、如何熬過寒冷的晚上、如何藉由超市的暖氣取暖、如何去龐畢度圖書館看書,以充實空虛的心靈…,最後加上幾句:「隨著年紀的增長,我感到身體不堪負荷。居心叵測的路人的騷擾、同行的競爭、警方的『關心』…,缺乏陪伴下的我,生理、心理長期備受煎熬。即使我生重病,每天仍然都得出來乞討,找個短暫溫暖的地方,即使小歇片刻,也得隨時注意是否有人要找我麻煩…。」
他的話還沒有說完,已經陸續有很多乘客轉過頭,給他銅板、地鐵票、香菸、甚至手中的可頌麵包…
他下車後,讓我想起了「邏輯思維」創始人羅振宇曾說:「笨拙的人講道理,聰明的人說故事。故事,是把人帶入其中情境,讓他們跟你一起呼吸、心跳,…也是最有說服力的溝通技巧。」
說故事大師許常德說:「不會說故事的人,才是沒有故事的人。一個好的自我介紹,可以重覆使用一輩子。」